由于妊娠期妇女特殊的生理变化,妊娠期的用药安全性的问题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在临床工作中也经常遇到一些孕妇因在孕期应用了一些药物,来咨询是否对胎儿产生不良的影响。
在长达40周的孕育周期里会面对各式各样的问题,主要为三类:
1.意外妊娠,曾经短暂服药,是否会有影响?
2.慢性疾病需长期服药的,如何调整?
3.妊娠期内患病,需要服药,如何选择?
过去,曾认为胎盘是天然屏障,药物不会透过胎盘影响胎儿,但60年代新药“反应停”让公众第一次认识到了药物的发育毒性,其结果影响了1.2万名婴儿的健康。一些临床医师也常常因为患者处在妊娠期,在用药上踌躇有所顾忌。
与此同时,为了满足胎儿生长发育的需求,孕妈们往往会“大补营养”,伴随糖、蛋白、脂肪的摄入量的过渡增加,每个孕妇体质量几乎会出现生理性增加,同时营养物质的代谢水平也会发生显著的变化。
近几年,随着二胎政策开放,高龄产妇的增多,妊娠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等问题也逐渐增多。其实,在妊娠期时会发生一系列的生理变化,影响了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的吸收、分布、代谢与转化,所以在使用时需作为特殊人群用药考虑。比如,药物的吸收。
妊娠期由于受大量雌激素、孕激素的影响,胃酸和胃蛋白酶的分泌量降低,胃肠蠕动减慢,使弱酸类的药物吸收减少,而弱碱类的药物如安眠、镇痛类的药物吸收增多。
在药物的分布上,妊娠期血容量增加,组织间液同时增加,孕妇的血药浓度常常低于常人,水溶性的药物分布容积增大。因为整体脂肪的增多,脂溶性药物的分布容积也有可能增大。再说药物的代谢,也因妊娠期肝酶系统的变化,使肝脏生物转化功能有所下降,孕妇容易产生药物的蓄积,对于具有肝毒性、易导致肝损的药物也是需要密切注意的。同时,还得考虑腹中胎儿,胎盘的转运和胎儿的药动学。胎儿对药物的分布、代谢和排泄与母体有差异,随着发育也会呈现不同的状态。孕妇专用药品少,孕妇用药的安全性越来越受到重视。
解决孕妇专用药品品种少问题的关键,在于开展孕妇用药研究。但孕妇用药研究步履维艰。孕妇用药研究的一个瓶颈问题,是孕妇用药研究临床试验中受试者安全。因此目前无论西药还是中成药,说明书上的内容也略显单薄,在妊娠期使用的相关材料,大都来源于动物实验、临床经验、流行病学调查、文献记载等等。
目前妊娠期用药常见的问题主要有二:
一个是畏惧药物的副作用而一概拒绝用药。世卫组织曾调研,86%的孕妇接受过药物治疗,每位孕妇接受2~9种药物,其中抗菌药物占了四成。因免疫力下降,孕期感染还是比较常见的,为了及时治疗,孕期抗菌药物应在医师或药师指导下尽早使用,比如β内酰胺类(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大环内酯类(罗红霉素、阿奇霉素、红霉素),外用的克林霉素、甲硝唑等等都是相对安全的。诸如改善恶心晨吐的维生素B6,防止胎儿神经管畸形的叶酸,妊娠期缺铁性贫血使用的琥珀酸亚铁、硫酸亚铁,缓解孕妇缺钙所导致的下肢肌肉疼痛、骨盆疼痛的钙尔奇D,还有妊娠便秘应用的双糖渗透性泻药乳果糖口服液等等都是常规使用的,也相对安全的。
另一个问题是不考虑药物对胎儿的影响而滥用药物,这也是不可取的。如牙疼时会用到的甲硝唑片,药品说明书中要求孕妇及哺乳期妇女是禁用的。很多人认为中药源于动物、植物,甚至模糊了“药物”与“食物”的概念界限,开展“食补”。就中医药经验而言,妊娠期间,凡峻下滑利、祛瘀破血、耗气散气、大辛大热、苦寒冰伏、重坠及一切有毒之中药!因能导致胎动不安、堕胎、小产、畸胎、胎死腹中等不良后果。妊娠期用药需要权衡利弊,确保母婴安全。
妊娠期是新生命形成的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如何平衡孕妈及腹中胎儿的健康,这往往是需要权衡利弊,两害相比取其轻。对于适龄妇女,如在备孕状态用药需更加谨慎。尤其在早孕期要避免不必要的用药,明确用药的指征。如果病情尚可,尽可能推迟到中晚期再进行治疗。
(内容来源:上海药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