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喂养不足
孩子喂养不足常见于以下情况:体息不好,常哭闹,每次吃奶不能吸空奶瓶或乳房,以及得不到足够的食物。遇到这种情况应仔细检查下列几个方面是否存在什么问题:每日喂奶次数、喂养时的环境与技术、奶嘴也的大小与位置、每次喂完后是否打嗝、母亲是否疲劳、心情是否愉快、小儿是否有器质性疾病。喂养不足的程度与持续时间决定了临床表现,可能出现的症状有:便秘,入睡困难,烦躁不安,不停地哭,体重不增或增重不足,皮肤干皱,婴儿面容像“老人”。矫治方法:提供充足的奶、肉、蛋、蔬菜、水果。家长学会正确喂养的技术。如果怀疑孩子有病,尽快找医生诊治。
2、喂养过度
家长给孩子喂的数量或质量过多。常见症状有漾奶、呕吐等。一般说来,小儿不能接受过量食物,但是,如果一直给他过量喂养,小儿也就慢慢适应,而且越吃越多。喂的脂肪多,引起腹涨、过度增重、肚子不舒服。喂的碳水化合物多,引起腹涨、放屁多、体重增加过快。
生后第1—2周内喂的含糖、油过多的食物,可以引起拉稀、大便过多。
3、漾奶、呕吐
喂奶后不久就有小量的奶或咽下的食物漾出是漾奶。如果进食后有大量的食物吐出是呕吐。漾奶是一个自然发生的现象,特别是在生后头6个月内。预防漾奶可以采取下述的方法:每次喂奶后让孩子向母亲右肩侧趴着,或竖起孩子,排出吞咽下的空气(打嗝)。头不要向下低,避免让孩子哭闹,加重漾奶。婴儿期不少疾病都伴有呕吐,因此,发现呕吐应去看医生。
4、松散大便、稀便
母乳喂养儿大便比人工喂养儿大便软。大约从生后4—6天起大便呈松散、黄绿色、带有粘液,这种大便仅持续几天,是过渡性大便。如果母亲服用缓泻剂或不容易消化的食物、过量的母乳喂养、人工喂养儿过量喂养(特别在生后2周内)、人工喂养糖过多,婴儿都可以出现松散大便,有时伴有大便次数过多。母乳喂养时真正的腹泻很少,除非患有感染。处理因过量喂养造成的轻度腹泻,只要减少进食即可迅速见效。此外,应停服含糖高的奶和其他“固体食物”,及过早添加的泥糊状食物等,喂以煮沸之洁净水、稍加一点盐也可治愈。
5、便秘
与母乳喂养相比,人工喂养儿中大便偏干的现象比较常见。人工喂养儿的便秘常见于摄食、饮水过少,或食物中蛋白质、脂肪含量过高。有些家长在冲调配方奶粉时加入过高比例的奶粉,在天热或干燥的气候环境下没能及时补充水分,都可能造成小儿大便干燥或便秘。对生后头几个月婴儿只要增加饮水量或适当在奶中加些糖,便可以帮助通大便。4个月的孩子可以加服蔬菜、水果煮过的水,半岁后加食含粗纤维食物,如红薯泥。小婴儿有时可见36—48小时排便一次,只要悉心按规律喂养,正常大便习惯可以很好养成的。
6、肚子疼(腹部绞疼)
常见于3个月以下的小儿,表现为:突然发作,哭闹剧烈而且持续较长时间,甚至可持续几个小时。面色潮红或苍白。肚子胀、发紧,双腿蜷曲到肚子,脚冰凉,双手紧握拳,偶尔当婴儿精疲力竭时症状会突然停止,但经常是在排便或放屁以后停止。可能的原因:过分饥饿时喂奶、进食,吞咽空气,过度喂养,过早食含碳水化合物过高的食物(土豆、面、白薯、等),家庭生活中某些因素如紧张、着急、生气、惊吓等。处置方法:让婴儿直立位或俯卧位放于膝上,或放个暖水袋在肚子上可能帮助缓解。通便、排气、用甘油栓灌肠有时可以缓解。预防方法:喂奶后用手轻轻折打婴儿背部使之“打嗝”,帮助排气。喂奶时要有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母亲要有宁静愉快的心情,找出母亲食物中的过敏物质,避免喂养不足或过度喂养。一般3个月后不大会出现腹部绞疼。